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蒸饭快餐店铺起名大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蒸饭快餐店铺起名大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我们这里,过去在麦收期间,是实兴往田间地头送饭的。一家劳力在地里干活,为了节省时间,让家里的妇女或老人在家把饭做好,用篮子提着,有的还带一桶凉白开水。大家找个树阴凉,席地而坐吃点饭,喝点水,也当歇会。
至于送的饭吗?很简单的。我们这里有个习惯,麦熟以前一个多月,家家户户都腌制咸鸡蛋。鸡蛋都是自家养的土鸡下的蛋,个儿小,蛋黄多,蛋黄颜色深,腌好后煮熟油多,色香味俱佳。腌制时,先把鸡蛋洗干净,晾干。鸡蛋坛子事先洗干净擦干或晾干。准备适量的水,放上花椒、八角、香叶,煮开,加入适量的盐(那时候农村没有精盐,都是大盐块儿),凉凉。把晾好的鸡蛋逐一放入坛子,加入凉好的盐水,封坛。平时舍不得吃的,就为干活忙了累了,才舍得。还有一种腌制品是家家都有的,那种小咸干鱼,麦熟前家家都买,特咸,味道不错,关键吃起来下饭,也省事啊。家里的主食是那种发面卷子,有的搁点油蒸成花卷儿。
在80年以前,那时候是人民公社和生产队时期,那时候的农村,上年麦后和秋天生产队分到每家每户的粮食和地瓜、红萝卜,基本都吃完了,每一个家庭就剩下一点玉米面和地瓜干,维持春天的[_a***_]。
家庭好一点的多多少少还有一点小麦,有的孩子多、人口多、挣的工分少,分的口粮少的家庭,在春天东借西凑点玉米面和地瓜干解决着一家人的温饱,等着麦收后生产队才分粮食吃。
到了割小麦和秋收季节人们都用镰刀在田地里收庄稼,为了节剩时间多干活、快点抢收庄稼,生产队就排一个到田间送“晌午饭”的人,一头是饭、一头是生产队熬的小米粥,用扁担挑着送到收庄稼的地方。
每一个干活的人们吃的饭都不是一样的, 有家庭好一点的,吃顿小麦与玉米面做的面饼,吃个咸鸭蛋,喝一碗小米粥是不错的了。
一般家庭吃顿玉米面与地瓜干面一起做的面饼,吃个小咸鱼,喝一碗小米粥是正常的。
还有的困难家庭,吃的是地瓜干窝窝头,吃的是鸡蛋蒸咸菜,喝一碗小米粥。
也有的拿着饭到田间地头挖些野菜吃,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和经历过的。
在85年我们这里去销了人民公社和生产队,受乡镇领导,土地也都承包到户,粮食产量逐渐提高了,每个家庭也逐渐好了起来,家家户户也有了余粮,小麦面粉做的馒头、面饼等......都成了主食,到了每年收庄稼季节,每个家庭送的“晌午饭”都是各种各样好吃的饭菜。
这个问题是我满满的回忆,想说以前农村干活时吃的“晌午饭”还有很多,今天就简单的回答这些吧。
那时候农村人们的日子虽然很苦、很累,吃的不好吃的饭,但是生活是很充实的,每个人心里没那么多压力,大家活跃起来都是开心的。
那些美好的农村田园生活,一辈子都会记得,愿以后农村的生活越来越好。
这个我完全有发言权。我是50年代初出生的人。70年代正式参加生产队劳动,高中毕业后在生产队劳动了两年多。不包括高中毕业以前的寒暑***劳动。
该提问提到的以前农村干活田间吃的“晌午饭”的事情。我们是山区农村,那时我们这个地方方圆几十里的情况基本一样。那时我们这里生产队一天的劳动是这样的,早上出工,叫出早工,出早工后回家吃早饭,吃了早饭之后,就是白天的劳动,白天的劳动分为上午和下午两个时间段。中午回家吃中饭,吃了中饭以后,休息一会,出下午工。天近黄昏时休工,回家吃晚饭。
这里提到的田间的“晌午饭”,像我们这里,虽然是山区,一般在近处劳动,中午都是回家做饭吃。只有在几里地以外的界上就带“晌午饭”。带的“晌午饭”一般是用一个大号有盖的搪瓷杯,下面装饭,饭上面装菜。也有些不用杯子或铁碗之类的,直接把饭揉成团,把菜包在里面。天冷的时候,到山上烧堆火把饭热一遍再吃。一般在过年以后,我们这里有打糍粑的习惯,一般比如五口之家每年要打两百斤左右的糯谷的糍粑,所以,过年以后去界上劳动就带一个糍粑,因为我们那里的糍粑都做得比较大一个的,所以带一个就够了,然后带上一块油炸豆腐[_a1***_],过年打的豆腐用油炸好后,都腌在坛子里,可以吃上两三个月。另外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也做粉粑、粽子的习惯,这个时候就可以带粽子或粉粑当“晌午饭”。
现在分田单干以后,界上的田都没人去种了,全荒芜了,因此,现在我们那里都不要到离家远的地方种田了,所以也就不要到田间吃“晌午饭”了。
送饭
民以食为天,农民种地是为了吃饱饭,而吃饱饭才能有力气种地。过去农忙时节往地里送饭是常事,作者本人七零后,儿时依稀记得生产队送饭场景。农忙时天不亮男女壮劳力就下地干活了,家里留一老人做饭。早上七点多队长派一个回村拿饭,回村拿饭的人担一担子,前面是一个盛干粮篮子,后面是一水桶。只要是在地里干活的人家,拿饭人就会挨家挨户收饭,先从村尾向村口收,到了狗剩家,狗剩妈拿上两个菜团子,一块老咸菜用布包好放篮子里,再舀上两瓢米汤倒水桶内。最后到村口李五家,李五媳妇拿两个玉米面窝头和一头腌糖蒜包好,再舀两碗米汤倒桶里,水桶基本上满了。等拿饭上到地里已经八点多了,干活的人都饿的肚子咕咕叫。把篮子往地头一放,谁家的包布干粮都认得清,从不会拿错。米汤一人喝两碗就见桶底了。吃完饭有的卷棵旱烟,烟还没抽上几口,队长喊声干活了。
送饭的场景现在看不到了,六零后七零后还能记得。过去送饭是在农忙季节,是为节省时间,因当时农村劳动力效率不高,为抢收庄稼不得已的办法,没有机械化只能靠人力辛勤劳动才能收获到更多的粮食。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bagam.com/post/74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