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呼市起名字大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呼市起名字大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呼和浩特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名字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以下是一些关于呼和浩特名字由来的研究报告和观点:
1. 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呼和浩特的名字源于蒙古语,意为“青城”或“碧城”。这是因为呼和浩特地处草原地带,气候干燥,常年有大片的草原和森林,而“青城”或“碧城”则形象地描绘了这种景象。
2. 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呼和浩特的名字可能与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有关。例如,一些历史文献中提到,呼和浩特曾是元朝时期的一座重要城市,名为“哈剌和林”,意为“黑城”。这可能与当时城市建筑的颜色或城市所在地的地形有关。
3. 还有一些观点认为,呼和浩特的名字可能与当地的蒙古族部落有关。例如,一些学者认为,“呼和浩特”一名的来源可能是蒙古语“呼和”(意为“青色”或“蓝色”)和“和林”(意为“城市”)两个词汇的组合,意为“蓝色的城市”。
总之,呼和浩特名字的由来存在多种说法和观点,具体哪一种说法更加准确,可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呼和浩特原名归绥。归绥是原绥远省的省会,其名有[_a***_]抚边陲、让异族归顺之意。这是封建统治者歧视少数民族的结果。
1.54年初,内蒙古自治区根据政务院《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精神,组织民政、民委、文教、语委、公安、检查、参事室、编译室等22个部门和土默特旗蒙汉各族各界群众及知名人士,对更改市名进行了
广泛的讨论,并征询了对新市名的意见。经过讨论,各族各界提出了 40 多种更名意见。
1954年4月,归绥市四届七次人民代表会议通过决议,把“归绥”改为 “呼和浩特”,它含有加强民族团结,青壮、兴盛之意。归绥人民政府将大会决议和群众意见,报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批准。并经中央人民***政务院批准,自1954年4月25日起,将
“归绥“改称“呼和浩特
您好!
呼和浩特是座有400多年历史的塞外名城,原分为新、旧两城。旧城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相传是土默特蒙古部首领俺答汗及其夫人三娘子所建,初时谓之库库和屯,明廷命名为“归化”。新城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廷命名为归绥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建绥远省,设归绥市。1954年,撤销绥远省建制,归绥市改名为呼和浩特市,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系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市,故有“青城”之称。因其历史上召庙较多,又称“召城”。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阴山下筑长城,并设云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县境。西汉武帝时,在河套地区兴建了一批军市,今呼和浩特东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汉时期的土城遗址。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拔部在北方兴起,其早期都城“盛乐”即在今呼和浩特南面40千米的和林格尔县上土城村北,盛乐经济园区西。
隋唐时期,呼和浩特一带是突厥人的活动范围。唐太宗贞观年间,唐军大败突厥于白道(今名蜈蚣坝,在呼和浩特市北)。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围地区设立了东、中、西3个“受降城”。公元10世纪初,辽国在此设天德军及丰州。丰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东南约20千米的白塔村附近。
明[_a1***_]庆六年(1572年),蒙古土默特部领主阿勒坦汗来丰州一带驻牧,不久统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区。万历九年(1581年),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这里正式筑城,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来。蒙古语为库库和屯。明王朝赐名为“归化”。长城沿线的人们为纪念三娘子,将此城称作“三娘子城”。
清初,三娘子城焚毁。康熙三十三年(16.4年),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筑了一道外城,包围了原城东、南、西三面。后又在距旧城东北2.5千米处另建一驻防城即新城,命名为“绥远城”。新城(绥远城)城内主要是军营;旧城(归化城)内则聚居着居民。清朝末年,将归化和绥远合并,称归绥。1.28年,绥远建省,以归绥县城区设立归绥市,作为省会。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将归绥市改为“厚和特别市”。日寇投降后,复称归绥市。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bagam.com/post/82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