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营口财税公司起名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营口财税公司起名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当然是道台比知府大了。
按察使主管司法,俗称“臬台”,正三品。
这两个长官,虽然级别上有高低之分,但政治地位是一样的,都是知府的直接上级,皇帝的直接下级,对皇帝直接负责。
明初,皇帝之所以要把省一级的管理权限进行分割,主要是为了让布政使和按察使在基层相互制约,避免像元朝那样,封疆大吏在地方上一家独大,造反威胁朝廷。
那就是如果碰上难搞的事情,比如一定规模的农民起义或外患入侵,布政使和按察使可能会相互推卸责任。办不成事。
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明朝中期,藩台衙门和臬台衙门就经常扯皮推诿。
于是乎,后来的明朝皇帝就在布政使和按察使之上,增加了巡抚。(明朝地方还有一个都指挥使,与布政使和按察使合称三司)
每当地方上出现难搞的事件时,皇帝就派巡抚下去,统筹指挥三司解决问题。
起初是不固定的。需要的时候,皇帝才临时设立。派京官下去。不需要了,就[_a***_]。把官员再召回朝。
后来,明朝皇帝觉得常设巡抚,更便于对地方进行管理。于是,巡抚才变成了一个固定的职务,成为一省最高领导,管理三司,常驻在地方。既管理地方的行政、司法、经济,也管一部分军事。
又后来,到了明末。由于战争的规模是越来越大。外患或内部的农民军,经常是跨几个省运动作战。
于是,皇帝在巡抚之上又设立总督,负责两到三个省的行政、经济、司法和军事。
总督这个官职,俗称“制台”。
起初也是不固定的。需要的时候才设立,不需要了就撤销。
后来,也是因为皇帝觉得常设总督,更便于管理地方。于是总督也变成了固定职务,成为两至三个省的最高领导。
与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关系一样,总督和巡抚虽然级别上有高低之分,但它们没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他们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区别只在于,总督往往统辖数省的行政、经济和部分军事权。而所有的巡抚都只统辖一省行政、经济和部分军事权。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布政使和按察使是总督和巡抚的下级。但总督、巡抚对布政使、按察使没有任免权,只有评价权。
也就是说,朝廷考察布政使、按察使时,总督和巡抚的评价,能影响布政使、按察使的升迁或降级。
但是,督抚不能直接任免藩台和臬台。二司长官的任免权,在皇帝手上。
比如《雍正王朝》中,江苏巡抚李卫要在辖区内推行“摊丁入亩”。
他让江苏按察使落实政策,但按察使黄伦故意顶着不办。李卫无法撤换黄伦,最后只能想别的办法,才搞掉了黄伦。
清朝入主中原后,大体借鉴了明末官制。
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均保留。
布政使依然是从二品。
按察使依然是正三品。
巡抚固定为从二品,与布政使一样。但如果巡抚加兵部待郎衔,则为正二品。
总督固定为正二品,比巡抚高半级。但如果兼兵部尚书衔,则高配至从一品。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说清朝的总督和巡抚相当于现在的省书记或***。那清朝布政使和按察使,就相当于副***。
布政使的助手,在明朝叫左、右参政。品级为从三品。
左、右参政之下,还设有左、右参议。品级为正四品。
按察使的助手,在明朝叫按察使副使。品级为正四品。
按察副使之下,还有佥事。品级为正五品。
这些左、右参政,左、右参议,按察副使,佥事。其实就是“道台”的前身。
他们的工作就是替布政使和按察使,下到府县巡查工作。负责收税和监督。
只不过,他们当时的正式职务还是布政使参政或按察使副使,还不是道员。
清朝入关后,起初和明朝一样。
但到了乾隆时期,估计考虑到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工作任务也很繁重,无法对每一个州府厅都能做到有效的管理。于是便干脆把各省划分为若干道,把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副手派到各道坐镇。
布政使派出的副手,叫“守道”。
按察使派出的副手,叫“巡道”。
另外,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之下,也有道员派到各道,分别为“河道”和“粮储道”。
于是,之前所谓的布政使左、右参政;布政使左、右参议、按察副使等职务,就全部一并取消了。只留下守道和巡道,全部统称为道员,一律为正四品。
而这样一来,道员就脱离了两司,从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副手,变成了布政使、按察使与知府中间的独立的一级。
道员变成正式的一级后,知府若有文书,必须要先上呈给道台,由道台转送两司,最后再由两司呈报给督抚。
而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清朝的知府,就降了半级。从明朝的正四品,降为从四品。从布政使和按察使的下级,变成了道台的下级。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中后期,道台还有了向皇帝密奏的权利,是皇帝监视总督、巡抚和两司长官的眼线。而这种皇权特许的密奏之权,是知府不具备的。
当然,这里说的知府只是一般知府。如果是顺天府尹和奉天府尹,那又另当别论。
因为这两个府的知府,地位特殊,都是正三品官阶,比道台要高。
道台,又称道员,根据清代的官阶制度,道台是省(巡抚、总督)与府(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是清代独特的[_a1***_]行政机构派生物。
道台是个很奇怪的官职,说他地地方行政长官,确实也是,因为道台能够插手地方的一些行政事务,但实际上却又不具备知府的所有权限。它又有点像如今的省级税务厅厅长,检察院院长,农业厅厅长。
这个职位相对其他官职相对复杂,因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它“尊卑不别,等级不明”。起初,它是布政使下的参政、参议、按察使下的副使、佥事演变而来,专责督粮的叫做粮道,负责刑名的叫做巡道,后来逐渐都发展成加兵备衔,所掌趋于一致。
道台的职权掌管范围也不固定,最初他们之负责一府之地,有的是数道负责一府,后来是一道分辖三四府,后来逐渐趋于统辖全省,这或许是跟清廷的经济发展情况有问题。
比如江南地区作为粮食财税重地,所以粮道官就会很多,而沿海城市则设有海防道,内陆城市则没有,产马地会有马政道,靠近运河的有运河道,天津还有海关道,有些省份的道员管水利,统辖一府,有的兼管盐法、水利、驿传。
道员的品级在原则上位正四品官员,但实际操作中却有特例,在驻外道员中二品和三品皆有。到了乾隆、嘉庆时,道员准密折封奏,权势日益加重,与知府相比,它在品秩上确实要高出一品。知府最初是正四品,后来改为了从四品。
看到有的朋友说布政使被称之为“道员”这就是谬误了,布政使实际上被称之为“藩台”,它的权限要比道台高,属于巡抚的属官,类似于现在的***,主要负责中央政府传到的政务、法令,督促各级***执行,同时管辖全省官员,以及税赋。相较于只管辖一方面业务的“道台”,布政使的权力更大。
不过在品秩上,布政使一直都是正三品,而道台却从正四品一路发展到了二品大员的程度,到了宣统时,由于人才匮乏,这种跳级现象更为严重,甚至封到了一品。出现这种情况,大致上是因为专制管理某一方面的技术性官员的稀缺所导致的。
相对于行政级别中的制台(总督)、抚台(巡抚)、臬台(按察使)、以及府台(知府)这类的政务官,道台应该算是偏技术性官员的事务官。
综上,道台算上如今的省级厅长级别的官员,专门负责一方面的工作,因所辖省份的政治经济工作不同,而管辖领域不同,算是封建官制不断发展细化的结果。总体上到了清中后期以后,基本各省的道台业务都是明确地,编制也趋于固定,在其业务范围内,是完全凌驾于知府上的,可也没有权力插手一府之地所属业务范围外其他政务。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bagam.com/post/83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