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锦州财税公司起名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锦州财税公司起名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所谓倒霉,是指此人的能力很强,策略也很正确,双方的实力对比也差不多,原本可以取得很好的战绩,却因为不可控的因素干扰,最终落败。
严格来说,明末的孙传庭、卢象升等人都是文臣,不是纯粹的武将。但明朝的军制不断演变,总兵官越来越成为巡抚、总督的附庸,失去战场上的主导作用,给人的印象就是孙传庭这样的人物直接率军打仗,成了武将。
孙传庭是山西代州人,万历年间进士,崇祯九年出任陕西巡抚,带领官军活捉了闯王高迎祥等人,大挫陕西、河南等地农民军。
孙传庭的第一件倒霉事,三年牢狱之灾:虽然在剿匪上大获成功,把李自成打得逃进山中,但因为孙传庭在具体政策上与大学士杨嗣昌分歧很大,受到了迫害,在牢狱中关了三年。
崇祯十五年正月,崇祯皇帝从狱中放出孙传庭,任命他为兵部右侍郎,率军救援开封。
孙传庭的第二件倒霉事,柿园之役:崇祯十五年二月,陕西总督汪乔年死难,孙传庭接任陕西总督,计斩贺人龙,大力整顿陕西军务。
同年九月,开封被淹之后,孙传庭和高杰、白广恩、牛成虎等人率军东进,在郏城以东与李自成相遇。孙传庭精心设计,把农民军诱入官军的伏击圈。李自成大败,逃向郏县。关键时刻,罗汝才率军赶到,官军大败。
大战期间一直阴雨连绵,官兵缺少军粮,又冷又饿,只能采食柿园里的青柿子充饥,所以此战被称为“柿园之役”。
官军功败垂成,而李自成也遭受在河南最惨重的一次失败,[_a***_]精兵八千多人,如果没有罗汝才及时救援,难逃全军覆没。
孙传庭的第三件倒霉事,郯县、潼关之败:
孙传庭退回陕西,重整旗鼓,练兵、筹饷、精心打造火车营,崇祯皇帝任命他为兵部尚书,佩七省督师之印,赐尚方剑。
孙传庭原本想坚守陕西,但崇祯皇帝不断催促他兵出潼关,于是被迫在崇祯十六年八月出关,在襄城、郯县之间与李自成决战。
和一年前一样,孙传庭出关不久就遇到连雨天,道路泥泞,粮草运输困难。缺粮、士卒疲惫、士气低落。但孙传庭坚持进军,官军在大雨当中取得最初的胜利,一天深夜突然崩溃,争相奔逃。李自成乘势追杀,一天奔出四百里。
孙传庭辗转退入潼关,决心凭险据守。但潼关很快失守,孙传庭准备退保渭南,结果死于乱军之中,尸骨无存。
孙传庭是明末乱局中少有的栋梁之材,有能力、有决心、有机会改变大局,可惜运气太差,狭隘的上级、刚愎的皇帝、只求自保的将领、顽强的对手、连绵的雨天等等,一起作用,让他接连遭受挫败,最终要了他的命。
笔者选曾国藩。曾国藩,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湘军的创立者,是清王朝镇压太平天国的最大功臣,但是这样的一个人,笔者为什么认为他倒霉呢?且听我细细讲来。
奉命带领淮军镇压捻军
太平天国虽然被镇压了,但其余部和捻军则越来越壮大,清政府不得不派人镇压。此时,曾国藩刚裁撤湘军主力精锐部队(尤其是曾国荃部)。偏偏不巧的是,清王朝看重的依然是当时威望极高的曾国藩,但所统帅的部队却大部分是淮军。这时,倒霉的事情接着发生了——淮军不听他的。没办法,曾国藩最后不得不让自己的学生淮军的创立者李鸿章来代替自己。
天津教案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当时在天津有人传言传教士拿幼童当药引子,引起国人一片哗然,很多人铤而走险,杀死十多位传教士,法国派兵舰前来扬言开战。对于这一件案子,解决者如果向着中国人,容易得罪法国人导致开战,如果向着外国人,得容易得罪国人,偏偏这种注定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让曾国藩给碰到了。结果,曾国藩的处理办法让中国人给骂个狗血淋头。
如果综合曾国藩的发展轨迹来看,此人也有很幸运的地方,比如刚好在家被任命组建团练武装从此发迹,但是人不可能一直都是很***的,曾国藩也不例外,裁撤湘军过后的曾国藩人生逐渐开始走向了下坡路,可能他倒霉之处比***之处还要多。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史万岁幼年学艺,弓马无敌。宇文邕征讨北齐之时,其父史静战死,为了抚慰功臣,被拜为开府仪同三司,袭爵太平县公。
在杨坚专权期间,曾参与征讨反对派尉迟迥的[_a1***_],这一次的站队,保证了改朝换代之后,没被淘汰出局,而且还捞了个上大将军的职务。
但人要是倒霉起来,喝凉水都塞牙。尔朱绩谋反,此事牵连到了史万岁。结果职务被一撸到底,发配敦煌当了一名戍卒。
在这里,史万岁遇到了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贵人——敦煌戍主(抱歉,真查不到他的真实姓名了)。
按照常见的脚本,应该是:突厥南下,一帮戍边的将士苦苦挣扎,然后突厥人大肆掳掠一番之后,志满意得地扬长而去。
但放到敦煌戍主这里,剧情就完全变了:仗着自己一身的武艺,经常跑到突厥的地界,“帮”突厥老乡放牧羊群,又怕突厥老乡家里人少,这么多羊吃不完,就直接把羊群带回敦煌据点。
史万岁也是个牛哄哄的人物,你能做到的,凭什么我做不到?然后突厥老乡家就多了两个热心的邻居。
这个马背上的民族,此时完全展现了牧民的热情好客。看上了羊群,赶走!看上了那匹马,牵走!反正是要什么给什么,谁让咱们是好邻居呢。
在开皇三年(583年)年,杨坚发动了对突厥的总攻。打到最后,双方提出要用斗将的方式来解决争端。靠着这两年积攒的威名,史万岁成为了隋军的代表。
一刀,只用了一刀,便砍下了突厥勇士的头颅。突厥不敢再战,请和而退。史万岁也因此重新获得进入朝堂的机会。
要论起来,史万岁最传奇的战争,要算是参与剿灭原南陈故地的叛乱了:
由于对隋朝限制政策的不满,江南士族开始煽动叛乱。鹜州、越州、苏州几乎同时反叛,一时间烽烟遍布江南。史万岁受杨素的命令,进攻鹜州,所带领的兵马只有区区两千。
这位爷打仗有点意思,行军不强调队列,驻扎不强调营寨,任由士兵随心所欲。按照他的话来说就是“有我在就成了,你们怕个卵。”
一路行军数十天,转战千余里,大小700余战,均获全胜。等到打完仗,才发现自己跑得太快了,竟然连回去报捷,都找不到个认道的人。搞得朝廷还以为他全军覆没了呢。
就拿他讨南蛮来说吧,见到一块据说是诸葛武侯所留的石碑,上书“万岁之后,胜我者过此”。史万岁命令士卒直接推到石碑前进。
仗是打胜了,但这副目中无人的态度确实是有些过了。这大概就是能力出众者的通病吧。自然,这种态度会得罪很多人,比如说杨素:
大斤山之战,斩杀突厥骑兵数千人,深入漠北追击数百里而还。这本是天大的功劳,但经过杨素的嘴一转达,就变成了史万岁挑起边衅,斩杀数千牧民——瞬间功劳就变成罪过了。
还好,杨坚不是糊涂人,哪有为了外族惩罚自己人的道理。最后的判决是不奖不罚!
舍生忘死的打仗,为的无非就是荣华富贵,但杨素嘴皮子一碰,功劳彻底就没有了。于是,数百将士在宫门前喊冤(这算不算第一起讨薪事件?)
史万岁为了这帮兄弟们,闯宫见驾。期间和杨坚发生了争执,结果一句"将士有功,却被朝廷所抑制!"的话,彻底激怒了杨坚。
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是说我大隋朝是在故意坑害功臣吗?
可能当时杨坚也喝了点酒吧,一怒之下,直接将史万岁杖杀于朝堂之上。
一代战神,就此陨落。死因是替部下讨要应得的奖赏。足以让人扼腕痛惜,这应该是最倒霉的名将了吧。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bagam.com/post/88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