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于瑾给宝宝起名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于瑾给宝宝起名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无论是太师,还是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左、右)勋号的朝臣,这些没有封爵的正一品,见到公、侯、驸马、伯这些超品爵位都要先行两拜(还两拜),位于爵臣右侧。
简单地说,三公是通过玩命努力加上运气能达到的,上柱国勋号是天上掉金冠砸中的,国公那可是做梦都不可能得到的。
三公最低
太师、太傅、太保曰三公,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明朝开国后,李韩公善长为太师,徐魏公达为太傅,常开平遇春赠太保。
之后,三公绝不轻授。后来明仁宗朱高炽加张英为太傅,自此之后武臣加三公者者不算什么新鲜事。
嘉靖初,首辅杨廷和辞伯爵封授,进阶二级诏旨特拜太傅,四辞而止,最终不敢接受太傅的职位。
万历初,帝师张居正加太傅,三辞而受,成为明朝唯一一位活着授封三公(太傅)的文臣。之后张居正更进太师,成为明朝除了韩国公李善长外另一位活着被授封太师的文臣。
上柱国第二
上柱国是明朝文武最高勋号(文勋武勋最高皆上柱国),也是元代官员勋位等级的延续。
明朝开国只有正一品官阶、特进光禄大夫散阶可以获得,对应功臣爵位是国公爵位(来去是梦),从一品对应勋号是柱国,对应功臣爵位是侯爵。
明朝一共只有六个人获得上柱国勋号,授三人赠三人,他们分别是: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前的宣国公李善长(后进韩国公,迁左柱国)、信国公徐达(后进魏国公、迁左柱国)和嘉靖朝的首辅夏言。
赠上柱国勋号的三人,洪武鄂国公常遇春、洪武江阴侯吴良和[_a***_]历朝太师张居正,去世后获赠上柱国勋号。
上柱国后来改迁左、右柱国,让人们认为如同郡公、郡伯、子、男爵位为追赠开国爵位一样,“上柱国”是赠勋,因为元制“右勋爵,若上柱国、郡王、国公,时有除拜者,余则止于封赠用”,直到夏言被授封为的上柱国。
“上国柱”中最牛的要数夏言,他是明朝除了李善长之外另一位活着的时候被授予上柱国勋号的文臣,另外张居正死后被追赠上柱国勋号。
王世贞有言:
“夏少师言独得上柱,为一时旷典然”。
“今按上柱国一人夏言,赠上柱国一人张居正”。
国公的地位最高
明朝为两大爵位系统,一个是宗室爵位,一个是功臣爵位,明朝吸取元朝爵位等级制度并加以改革。
根据《元史.卷九十一·志第四十一上·百官七》中记载,元代爵位分八等:
王(正一品)、郡王(从一品)、国公(正二品)、郡公(从二品)、郡侯(正三品、从三品)、郡伯(正四品、从四品)、县子(正五品)、县男(从五品)。
明朝建立后,在元朝爵位的基础上,将亲王、郡王爵位改为宗室爵位(超品),不再作为功臣爵位。
在原来元代爵位的基础上国公替代亲王,郡公替代郡王,国公爵爵位被提升到正一品阶(后超品),俸禄在两千五百石以上。
相当于在一个封国内亲王是王,国公是仅次于宗室亲王存在。在一个郡国郡王是王(成败皆空),郡侯是仅次于宗室郡王的存在,只不过功臣爵位没有裂土食邑。
明初制,非军功于社稷者不封。
所以在明代想得到爵位是非常难的(外戚除外),杨荣、杨士奇、杨廷和、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等这些明朝知名首辅因无军功,都不敢接受伯爵爵位。
明代实授国公十位,追封八十七位,恩封九位。
文臣因功封国公者只有韩国公李善长一人,封伯者忠勤伯汪广洋,诚意伯刘基,东莞伯何真(武臣而受文职),忠诚伯茹瑺,靖远伯王骥,武功伯徐有贞,威宁伯王越,新建伯王守仁,恭诚伯陶仲文(医)等寥寥数位。
洪武二十六年定:“公追封为王。侯追封为公。伯追封为侯。合封三代者、照依追赠封爵、一体追封。其袭爵子孙,非建立奇功異能、生死只依本爵”,国公死后追赠为民王。
公、侯、伯皆得推恩三代,如赐世爵,则后世世袭罔替袭封爵位,超品。
明朝正一品文武,得到三公的显赫职位很难得,如果要得到上国柱勋号那就是凤毛麟角。
想要得到国公的爵位,不是明初奉天开国或奉天靖难等封号的功臣,就是皇后的父侄兄弟(详见前文),明朝国公爵位是与明朝政权同气连枝,休息与共的存在,文臣武将能封伯爵就已经光宗耀祖、名垂青史了,何况公爵了。
欢迎您的关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古代官职大小代表这个人的地位的高低,有些官职大家在历史课本上学过,比如秦朝时期的三公九卿制。
于是就有小伙伴,对国公,上柱国,三公,这三个官职兴起了浓厚的兴趣,谁的地位最高,谁的地位最低。或者看似很高实则很低呢?
提到“国公”这个官职,国公的雏形是由周天子实施分封制,将官职封为公侯伯子男中的公爵演变而来的。
例如《明兰传》中,小公爷的父亲被授予齐国公。原因是他的母亲是大长公主,拿现代俩比较,就类似于现在的荣誉主席,只有名,没有实质性的权利。
***设皇帝要让他去做某些事情,通常会加一个官职,比如,钦差大臣之类的,在历史上有两个朝代的国公比较有名。
故,在贞观十七年,李世民封封了当时于他一同打天下的24位功臣,也就是阎立本画中描述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其[_a1***_]家熟知的有梁国公房玄龄,卫国公李靖,赵国公长孙无忌,胡国公秦琼等,这些开国元勋大部分都获得了圆满的结局。
另一个则是明朝的六大国公,他们也是随明太祖打天下的功臣,例如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等,但与唐朝不同的是,这些开国功臣的结局基本上都是被杀。
“上国柱”顾名思义,国家的柱子,国家的栋梁,从名字上也能看出此官职的重要性,事实上也是如此。
当时上柱国是军队的最高统领,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防部,虽然达不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也仅次于当时最***职“令尹”(令尹统管文武百官),在武官中是最高的首领。
战国时期,对于上柱国的选拔非常严格,不仅仅是武力值厉害,还需要立下“覆军杀将”这样赫赫战功的人才可担任。
是西魏实际上的掌权者,后来的宇文一族也是建立了北周***。第二位是元欣,元欣此人空有权位毫无实权,妥妥一个光杆司令。
第三位李虎,说起李虎,大家可能并不知道,但说起他的孙子,曾孙,大家必定耳熟能详,他的孙子是李渊,曾孙是李世民,就像大家调侃的那样,他绝对是靠后代名垂青史的典范。
长女独孤般若为北周皇后,次女为李渊之母,最小的女儿独孤伽罗,是隋文帝杨坚的皇后。第六位赵贵,曾经也是立下赫赫战功,但因为不满宇文护把持朝政,被宇文护灭门。
第七位第八位分别为于瑾和侯莫陈崇,于瑾一直拥护宇文家族,侯莫陈崇则因祸从口出被迫自刎。到了明朝时期,被封为上柱国的人仅仅有四人。
提到三公,三公并不是一个官职,而是三个官职,三公的雏形出现于商朝,周朝延续了这个称呼,周朝的三公指太师,太傅,太保,太师(帝师)太傅(辅佐皇帝的),太保(保护天子)。
但到了隋唐时期,三公则是换了称呼,此时的三公都是正一品,分别是太尉,司徒,司空,此时三公的权力比之秦朝有所下降,此官职一直延续到宋朝。
宋徽宗废除原有的三公,设立新的三公,分别为太师,太傅,太保,细心的小伙伴发现了周朝的三公就是这三个官职,但此时的三公的权利确远远比不上周朝时期的三公了。
通过对上文的分析,不难发现,国公听着很高大上,实际上有名无实,历史上国公有权利的时间都很短暂,且大部分都是皇亲国戚,或者是有大功的功臣。
最后就是三公了,三公经过不同朝代,根据君主的需要,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但却一直存在。可以说是永葆长青了。但是,单从地位上来说,国公是大于上国柱大于三公的。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bagam.com/post/89484.html